- 凌氏心意六合拳 ( http://www.lsquanyi.cn/bbsxp/Default.asp ) -- 六合八法拳论坛 ( http://www.lsquanyi.cn/bbsxp/ShowForum.asp?ForumID=11 ) --- 2018-03-31学拳笔记 ( http://www.lsquanyi.cn/bbsxp/ShowPost.asp?ThreadID=1107 )
作者:晓希 2018-3-31 学拳笔记 今天是农历2月15日,花朝节,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白居易诗云: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举酒还独倾。不过我们没有举酒独倾,我们一班同学跟着老师和教练一起学拳,互相探讨,互相学习,其乐融融。 今天老师指出我的问题: 1) 起势部分,第一记临崖勒马后,脸望向身体右后侧,右手右臂不要往后拉,就从原来的头部右侧位置直接往前压下去,同时丁八步变化为弓箭步,重心从后脚移到到前脚。 2) 无用之用二后的起身站立,双臂要抱圆举起,我的双臂没有抱成圆,老师把我的双肘往上顶了一顶,稍微抬高一点双肘,顿时感到胸部打开了,呼吸饱满顺畅了很多,此时依然是手指高过手肘,但是手肘是打开的状态,肩膀和上臂连成顺滑的圆弧。 跟着老师后面打拳,能感受到很多细微之处, 很多手的姿势,很多运动的节奏,我看到了,但是我打不出来,跟着老师后面可以勉强做出一点意思,但是等到打完全套停下来,想要复打,又都想不起来了,因为打不出来的地方太多太多了,慨叹自己记性太差之余,也明白自己还有太多太多东西要向老师学习,同时也为自己感到一点点高兴,因为我越来越能看到一些东西。 教拳: 带打了闻同学、赵同学从无用之用一到川流不息。川流不息她们怎么也打得不像。老师后来过来指导我们说,有的拳教的时候可以讲得清楚,讲了以后学生回去打就可以打出来,有的拳是讲不清楚的,要让学生跟着后面多打几次,他们就领会出来了。川流不息就是这样一记拳。要靠打出来,而不是讲出来。老师领打以后,果然她们打得像多了。 我跟冬雷也讨论这一记拳,我觉得冬雷是脚步都停好了以后才挥动手臂,而老师是手脚同时到位的。我一说,冬雷马上领会,再打出来就比之前看上去舒服了很多。 跟任敏主要讨论高山流水,我纠正她:第一手臂要举得高一点,有一种高山的气势,其次脚落地出手的时候,身体要略微往手臂的方向转一点。 还看了范晓莉打拳:我觉得晓莉的问题是很多动作都被吃掉了,虽然路径一直在走,但是很多手势,定势,都没有做出来,就直接往下了。比如起势的时候,临崖勒马一之后右手往前压,然后右手要再往后收同时重心也往后坐,然后再从后面出手向前同时后脚并步到前脚。但是小莉把“右手要再往后收同时重心也往后坐“直接省略了,没有做这一个动作。我让晓莉要加上这个动作。 今天上课尝试了远程视频教学,跟新疆的兰馨,海南的正翔,福州的桂云,都进行了视频教学,让他们打给老师看,然后老师指出他们的问题,老师再示范给他们看,总体来说还是可行的。老师说虽然这个模式还很稚嫩,但是效果超出他的逾期,老师说我们凌氏团队在18年花朝节开始了这项创举,很有纪念意义。老师还要求说下一次在视频教学时,要搞两个发起人同时播,防止一台手机掉线了,另外一台可以无缝切换,保证上课内容始终在线。老师上次跟我说过这个事情,要我这次试一下的,很不好意思我忘记了,还是老师用心,老师记住了。下次老师交代的事情,我要用笔记下来,免得忘记。 老师说源深体育中心的场地,不适合练十大形,因为地面太滑了,打的时候总是有所顾忌,不可能做到勇往直前。所以下面调整一下,每两周一次的水浪拳,还是在源深,一周一次的十大形,改到大宁公园,那里是泥土地,便于操练十大形。十大形要靠练出来,纸上谈兵一点用处没有。老师表扬了童金星,说他打出来的十大形,已经超过了一些老学员,就是因为他回去以后练拳了。来上课是学拳,练拳要靠自己回去以后练。 最后把花朝节百度出来的内容跟大家分享一下 夏历二月十五祭日、八月十五祭月。周历改为春分祭日、秋分祭月。所以周礼以来,二月十五一直是和春分同等地位的仲春之气。帝王在春分祭日,更多在礼法和宗教上,由于民间不能随便祭祀日月,因此民间对春分秋分的热情和美好庆祝逐渐转移到古夏历,既二月十五和八月十五上。并赋予了百花生日(花神生日)和中秋团圆这样的地位,所谓春花秋月,世间最美,花朝对月夕,一春一秋。花朝,在二月十五,是春天中最美的日子;月夕,在八月十五,是秋天中最美的日子,他们分别以春花和秋月画出了最美的一首诗,被民间所接受乃至憧憬。可惜唐宋以后,花朝逐渐被清明所代替,活动也转加在了清明上,春天中的大节日无论花朝还是上巳都集合在清明上;只有秋天中的七夕、中秋、重阳还存在着。 关于花朝的日子,由于被春分所替代,民间对古祭日的概念并不是十分确定,因此日期有很多,但都在仲春,有二月二(龙抬头)、二月十二、二月十四、二月十五四种说法。准确应是二月十五望日,因为从与中秋对应的角度上看,比较合理。 晓希 2018-3-31
[此帖子已被 罗建军 在 2018/4/4 21:31:54 编辑过]
作者:黎明 张黎明2018.03.31 本周是十大形特训课的最后一次课,大家都早早到了源深体育馆,相互拍摄十大形特训的阶段性学习成果。 我的视频是陶嘉严帮助拍摄的。拍的过程中,指出包括踩步的多个动作,弓步时都有后脚跟抬起,同时膝盖没有绷直的问题。 课上小凌老师看拳指导环节,我演示的是拗步大劈。指出我转身时,手腕有翻腕的多余动作。 在看其他同学打拳演示的时候,给我印象较深的是董金星同学打的踩步,非常工整,小凌老师也有表扬其进步非常大,打的拳已经超过我们这些老学员,十分汗颜。对比董金星同学打的踩步,发现前手离开身体距离要比我近的多,回来后看自己的视频也是如此,后手没有控制住距离,都有些离开肋部了。 课后答疑环节,小凌老师有提到慢而不断的原则,同时进一步指出,要在打慢的过程中,逐步体悟、学会控制自己的身体。 对此我有些新的理解,不知道对不对。简单讲,就是通过水浪拳“慢而不断”的练习,体悟并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身体,然后达到打十大形时的“快而不乱”。两拳的日常练习是相辅相成,可以齐头并进的。 课上老师说说到源深体育馆的地面太滑,不适合十大形的训练。打十大形,要打出勇往无前的精神,如此久而久之,才可以在危急时刻,爆发出自己平时都不敢想象的爆发力。但由于地面太滑,打的时候就会有顾所忌,就没法打出这种精神。 想到自己一段时间以来,一直是早上在自己家里练习的,有些问题应该也是由场地因素,潜移默化产生的。如打十大形步幅偏小的问题,可能受空间限制影响;收势的发声,怕影响家人也常常不发声或发声很闷。水浪拳更是多处有需要调整步法的方向。如此种种,就是有种打拳放不开的感觉。
作者:陈清怡 2018-3-31习拳小记:本次学拳是十大形特训的第十七周,也是小凌老师安排的井系分会十大形特训的最后一周。因为要拍自己十大形的视频,虽然早到了一点,而储教练却以早早开始教拳了。赶快和新宇和郭博士之间互相拍了视频。 这次小凌老师来了源深好像就直接到十大形这边来看拳。一个一个,大家依次打给小凌老师看。这次基本所有人,小凌老师都在强调动作1/2/3一定要连贯起来,不要停。轮到我时,我打的是“穿拳”,动作123间也还是有停顿。小凌老师在边上说“不要停,不要停。”可是老师在边上说不要停,我还是有停顿。不是我想停,实在是连不起来。小凌老师说连不起来的办法就是慢下来,慢下来就连起来了。 想起以前“慢而不断,快而不乱”的要求和老人拳的介绍。自己理解老人拳因为年纪大了,一个动作一口气打不下来,要2口气才能做到,这样动作就有断的现象。而我们年轻人,肯定是一口气能打下来的。打不下来,不是没有能力做到,而是没有意识去做到,所以要纠正做到一气呵成,宁错勿断。明白了这个道理,自己就去边上慢慢练习领悟。 另外一个小凌老师在指导大家时强调的就是,大家现在更多的是像赵括,是纸上谈兵。学拳要先形似,形不似,越练越偏!这里是来学拳的,不是来练拳的!其实这个是小凌老师委婉的在批评大家练习的太少,形都还没有完全练像,更谈不上什么外三合了。 因为这次是特训的最后一周,小凌老师做了一个简单总结,说到:“大家年纪也大了,我也要老了,要加快进度!目前的训练进度太慢,要改变训练方法。”着急之意溢于言表。因为源深场地比较滑,小凌老师安排十大形训练改在周日的大宁,那边是土地,适宜十大形的训练。 因十大形特训结束,希望每一位参加的同学都能够将所学拍摄视频留存,作为阶段小结。同学们平时工作繁忙,另外一个人也不好拍自己的视频,所以本周六还互相拍摄了十大形的视频。同时这次东东也做了小凌老师第一次正式的远程拳艺视频教学,通过远程视频,小凌老师指点了海南、福建和新疆三地的同学练拳,这个是比较有意义的一个实践。 因为拍了视频,回家仔细看了自己视频的慢动作,对照老凌老师的《心意六合拳艺传真》发现还是有一些问题。这里先说一下自己纠错的方法,供大家参考,也许大家都一样。我自己打十大形的时候,会想一下大概哪个地方上次有错误,这次注意哪里。因为体力的原因,每次能打的次数有限,所以每次打就只注意一个地方。其他也不去想,就只争取把自己注意的地方打对了,觉得差不多再改下一个错误,一次一次慢慢改。 踩步 — 还是手脚不同时到。《传真》中特意强调:“当右足引进擦着左足胫骨时,适右手摸着左肩尖,左手贴住左肋,然后右足继续向前踩出,双手肘同时向前闯出,始能做到脚手齐到。”显然,自己还没有做到这一点。 抡劲 — 动作3后手没有打出去,明显和前手没有以身体中线对称。 龙吊膀 — 最近打的时候发现动作3,腰肩部要再稍微再拧一点,大概45度左右,感觉就有肩撞入的意识。可能也就是储教练说的合胯,重心后座吧。 一头碎碑 — 晓舟教练指出转身错了,看了一下是错了,应该是直接左脚上步。我是右脚上步。 附记: 十大形特训始于2017年11月25日,终于2018年3月31日,每周六集中训练一次,教练为储礼贵教练,学员为井系分会愿意学习十大形的学员。特训总计集中训练17次。教授11组十大形动作,分别为“轻步站”、“踩步摇闪把”、“收势”、“抡劲”、“龙吊膀”、“坳步大劈”、“虎扑双把”、“一头碎碑”、“穿拳”、“鹞子入林”、“怀抱顽石”。
作者:罗建军 这次大训练日是花朝节,也是十大形特训最后一天,小凌老师基本每个人打的拳都看了一遍。我打的是踩步摇闪把,龙吊膀,抡劲。 踩步摇闪把: 不足:动作3时胯没合 改正:动作3时胯往里转一点 分析:小凌老师说我的踩步需要提高一点点,就是这一点点,我练习的时候找到了一点外三合里的胯与肩合
龙吊膀: 不足:转身时手脚没有齐到,脚先动的 改正:转身时手脚齐到 分析:可能当时比较紧张,在打踩步时就是本来想打收势的结果打成转身了。下来再找教练确认下看是否存在动作上的问题
抡劲: 不足:动作3时后手折的,不直 改正:动作3时,前后手在一个平面上。前手的手,腕,肘,肩和后手的肩,肘,腕,手是联成一线的。 分析:抡劲动作3时,后手就好像船老大一样,是掌舵的。我下来练习的时候发现,我主要是左手不直,原因是这时意识在手掌边缘,所以我的后手有点折,有点下捺。
在老师指导其他学员时,我站在老师旁边,发现如王国燕教练所写,老师在指导时首先是纠正意识。比如有位学员的踩步,脚抬得比较高,我以为老师会说这个地方,结果老师却指出他的后脚不直,有点像马尥蹶子;还有一位学员收势时在空中有点手忙脚乱,老师只是说在空中有点紧张;还有我的抡劲,这是老师从他的角度看。反过来对于我们学员,在习拳时需要通过自己不到位的动作分析是意识原因,还是功力原因,首先需要纠正意识,这可能就是“意正”的含义吧。
罗建军记于2018年4月7日 </div></div></div>
作者:renmin
作者:童金星 学拳小纪 2018-03-31 动作要领: 一、踩步:后手推动前肘时,手腕不应上翘。否则后手的劲会断掉,或者不能完全打出。 二、抡劲: 1、跨步时应尽量大步 2、抡劲第三式,两手前后位置应对称,且与胯在一平面上,稍微在身体侧边,而非正中线。倘若在正中线,说明手臂并没有直线出去,而是绕着身体有一个小的角度转动。 三、收势: 1、收势不能急,每个动作衔接既要流畅,又不能太急。要做到舒而不散,快而不乱。 2、做鹰捉之前,左手从右臂内侧向上穿掌的时候,掌心朝着右臂,倘若先手掌背部贴着右臂内侧再转动着从右手虎口穿出时,节奏上会稍有迟滞。 体悟: 1、学习拳需要老师的指导与纠正 因为临时有事,所以24号的十大形训练没有参加。31号去练的时候,有些动作已经走样了,又麻烦储教练帮我纠正了好一阵。 比如说踩步,在摇的时候,前手摇至肩膀,后肘后顶,应在一平面上,自己稍不注意后肘就歪掉了,这样往前闯出的时候,后手就不能很好的催动前手。 如果一定要跟没有相关文化背景的国际友人讲什么叫气,想来只能用energy来描述了。按中医的观点来讲,每个人都有或强或弱的气场,在影响着别人。比如说,医生看病,给病人扎针,开药方,或者是用现代的科学仪器作检查、治疗,归根结底,是医生通过这些工具媒介来将自己的能量传递给病人,从而祛除病气。 而教拳,则是老师把自己的能量传递给学生的过程,先教动作,再挑问题,再用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这些都是很耗费能量,或者说很消耗“气”的过程。而对于我们学员而言,初学,是一定要有正的能量引导的,否则很难出功夫,或者自己练邪了。 所以,我们是幸运的。 2、学习拳需要交流 说到拳的交流,倒不一定是要搭手切磋,看别人打拳一样能学到、领会到一些心得。 上次训练去打抡劲,怎么打都不好,储教练一直笑着摇头,我的心里就有点着急了。后来看陶嘉严陶师兄,打抡劲,听到手臂摩擦衣服“沙沙”的声音,我似乎明白了储教练所讲的“撕”的感觉。 见贤思齐,学习拳同样适用。 3、学习拳需要自己下功夫 所谓学习,学了还得习。 所谓体悟,是身体力行之后才能悟出的东西。 老师的点拨至关重要,但若自己不勤加练习,有些东西体悟不到。 单说抡劲,31号的十大形训练完之后,因为有事外出,没有参加上周六的训练,所以只是自己练习。经过储教练的矫正,以及看了陶师兄的抡劲之后,我也在日常练习中慢慢找到一点撕的感觉。 但是总感觉踮步拧转的时候扭的不顺畅,储教练说十字手不需要拧太过,上步了,手臂自然就合起来了,想到这,我觉得就必须第二步跨步要快,踮步是为了第二步的跨步,而不是为了踮步而踮步,自己这样打着,稍微好了一点。 不过还是感觉扭的不顺畅,虽然只隔了一周没去,我感觉好像已经小半年没参加特训学习了,没办法,我自己把拳义翻过来看。拳义里讲到,踮步身体左拧的时候,右足足尖里拧着地两膝向里裹,我好像明白我为什么扭的难受了!我身体左拧的时候,右脚脚尖是朝外的,怪不得越拧越难受,敢情自己把自己拧成了个麻花! 自己又纠正了一下,脚尖里扣,这一次拧的没那么难受了,而且上步感觉轻快了些许。 虽然不知道抡劲打的如何,但是自我感觉比以前顺畅了一些,只得等下次训练,再麻烦老师和师兄师姐们帮我纠正。 通过抡劲的练习,我还有了一点对“动中求静”的体会和感想。 对于我而言,踮步十字手,不上步是合不起来的,倘若用力拧转,勉强合起来,但是上步的时候就会收到阻滞。不仅自己拧的胸闷的难受,更毫无实战意义可言,只有动中合,才有意义。 这两年,传统武术这个词一直是个焦点,有没有用,能不能打,也常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我们不去比较评判谁厉害与否,也不管炒作与否,咱们就事论事。 以我粗浅的修为来看,我们所见过的大多数的“传统武术”练习者确实敌不过现代搏击体系训练出来的选手,撇开训练量不谈。大部分的“传统武术”是“假拳”,身法跟步法的灵活度几乎为0,反观现代搏击的选手,上步、跟步出拳,一气呵成,这才是武术啊!而那些打着“传统武术”旗号的选手们,步法迟滞,就算能原地一拳力量多大,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武术被人嘲讽成“舞术”,还真无话反驳。 回到正题,关于抡劲,我个人的体会是:踮步拧转脚要内扣,上步跨步要快。 在学习的过程中,又一次体会到心意拳的魅力,也庆幸自己能遇上老师和各位师兄师姐们! 努力!!!
作者:张耀东 这次在源深体育中心练拳,我给小凌老师打了踩步和龙吊膀,小凌老师分别指出了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个是打踩步的2时有停顿。这个自己打的过程中并没有感觉,后来拍了视频,在看视频里自己打的时候确实发现是有停顿的,这块需要改进。 另外一个是打龙吊膀的3时,前手贴近身体后,又往外反弹了一些,这个不应该有。 还有一个就是打龙吊膀的1时,前手要往前打开,前脚也要往前跨一小步,这两个动作应该同时启动,而不应该有先后。
作者:晓舟 “踩步摇闪把: 不足:动作3时胯没合 改正:动作3时胯往里转一点 分析:小凌老师说我的踩步需要提高一点点,就是这一点点,我练习的时候找到了一点外三合里的胯与肩合” 建军真会抓重点,难怪学拳学得好!我一直觉得老师打出来的弓步天下一绝,老师这次借着指点踩步,把窍门告诉建军了,呵呵。那日,老师还提到了“刹那间,刹住”的关键。
作者:罗建军 呵呵,主要是老师当时就是这么指点的,但愿没有被我曲解。感恩老师不隐不密,把自己的所得无私得传授给我们。 [此帖子已被 罗建军 在 2018/4/18 11:11:51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