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氏心意六合拳 ( http://www.lsquanyi.cn/bbsxp/Default.asp ) -- 六合八法拳论坛 ( http://www.lsquanyi.cn/bbsxp/ShowForum.asp?ForumID=11 ) --- 2018-3-10学拳小记 ( http://www.lsquanyi.cn/bbsxp/ShowPost.asp?ThreadID=1084 )
作者:shutjy 陶嘉严2018-3-10学拳小记 本周十大形特训依旧在源深体育中心,不过这次理事长也来了,和储教练一起教我们十大形。 我到的时候,储教练已经在指导金星的抡劲了,黎明也在,金星在打抡劲2的时候,手臂没有贴着自己的身体出去,不过作为上周刚学的,储教练觉得已经打得不错了。 上周小凌老师让我每天练习踩步15分钟,每天打完15分钟都很累,不过我觉得这么练习的效果不错,于是打了一遍踩步给储教练,让教练看下还有什么问题没有,储教练指出1的时候,撅屁股这个情况比上周好很多了,3的时候身体也没有前冲,比上周好很多。理事长看了我的踩步,和我指出1的时候,我的身法不对,肩膀没有领前,我后来试了下,发现如果肩膀领前,那么1的时候,重心自然就在后脚,屁股也不容易撅。 这周学了新的“怀抱顽石”,3的时候和虎扑双把很想,不过虎扑双把是往前推,这个则是左右横扫。 </div><div> 最后,有个问题需要请教老师和各位教练,打踩步的时候是不是要配合呼吸?我自己的感受是1和2的时候缓慢吸气,打3的时候,在发劲的同时迅速吐气,不知道自己的这个感受是否正确?</div> [此帖子已被 shutjy 在 2018/3/16 17:25:17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罗建军 在 2018/3/22 15:34:31 编辑过]
作者:罗建军 经过一个春节假期,加上请假一次,已经有一个月没有来训练了,虽然自己平时练习不辍,亦很担心拳形走偏。果然这次经过储教练和理事长的指点,发现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结合对其他学员的指导,一一加以记录。 踩步: 1.动作2时需要重心在后脚。这个分开打时可以做到,连起来打时有时就会重心在两腿之间去了。 2.前脚脚尖的问题,我们有一个通病,就是动作1到动作2时,脚尖会先向外撇。这个以前理事长有提过,这次理事长又强调了一遍,并给我们演示了如何用身体来带动脚尖的外磨。 3.动作3时,后腿的角度可以适当向里。 4.提肛是贯穿在整个动作中的,身体要保持含着的状态。
收势: 1.转身时,是背劲,是胯和身体在动,不是手。 2.转身后,前肩要透出去一点,要垂肘,垂肘时,肘尖是向下的。 3.起跳时,两脚在空中不能乱,通过观察储教练和理事长的动作,我感觉在空中也要“迈步在在扣裆际”
龙吊膀: 1.动作1时,两手是吊在身上,在身体转正后到身体的距离相等。 大劈: 1.动作2时,重心在前,上举之手要护住中线,手腕要直 2.动作3时,上身凌直,前大腿不外斜
我们还按照教学计划学习了新的招式:怀抱顽石,因为和虎扑双把有些地方相像,大致路径学习起来没有什么难度,但是要精的话需要花不少功夫。
作者:黎明 张黎明2018.03.10 这次课,对我来讲,收获蛮大的。学了一个半的新招,一个新招是怀抱顽石,活步踩步算是半个;另,上周小记里提到的小困惑,好像有找到可能的解决方向。 活步踩步,虽然仅仅是变化了下动作3后腿的步法,由原先的弓步改为刮地风的跟步。可能是初学吧,一下子打乱了原先的节奏,试着练习了下,很不习惯,用葡萄的话说,打的像木偶似的。 临下课前,储教练问大家是否有余力学新招。教的是怀抱顽石,同时有说,学会这招之后,下次就可以学十大形唯一的一个套路四把了。 怀抱顽石,感觉和虎扑双把有点像,特别是最后的动作3,从定式静态看,应该是一样的。不过虎扑双把是前后推出去的力,怀抱顽石是左右方向的横向力。不过正是因为两个动作的类似,我打怀抱顽石的动作3,就是感觉不顺畅,特别是从动作2的怀抱的动作,从双手手掌向上,双肘顶腹,变换到动作3的过程,虽然也明白,应该类似将怀抱着的顽石甩出去,可打实际打起来,感觉就是不太对。 回来后,自己琢磨,问题可能出在,想象中,如果是我,要把动作2时抱着的顽石抛出去,动作应该是类似把一盆水抛出去一样,双手应该还是端着盆的斜向状态,不会是现在动作3的前后手掌叠起来的状态。理解上不对,打起来就有些别扭。(问题) 类外,朱理事长还指出鹞子入林动作的几个问题,都是最后定式的动作上的。一是眼睛始终要看着对方,我是朝外不知道看向哪里了;二是,撞击的发力位置,我原先的理解错了,不是肋部的外侧,应该就是肋部正中间的位置。 课上,朱理事长讲到打十大形的几个要点,隐约中好像有些解开了我上周周记提到的困惑。 打十大形,落地时,不能嘭嘭的的震天响,还举了卢嵩高老师早年的典故,要学会控制自己的身体,控制住自己重心。这里我想到忘了哪里看到或听到的,更高级的,能控制自己重心了,进而还要学会实战中控制对手的重心。 一句话点评我打的十大形,打的比较拘谨。 下课后,理事长临走前的一句闲聊,更是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十大形如果你们可以打的很水浪拳一样放松,就厉害了!”。 这不正是我现在想找的方向吗,每天打拳练习,都非常费体力,每每搞的满头大汗,除了量的方面,练的不够放松不够柔,也是重要原因,力气都浪费了。 水浪拳和十大形之间,一直有些模模糊糊的相互印证的体悟,但一直没往内家拳“放松”这个共同点去理解。 感觉自己好像是抓到了点什么,不过这几天回来后的练习,还是有些不得法,打的十大形还是老样子,怎么把理解和实际打拳联系起来,还没找到感觉。倒是打水浪拳的时候,对放松有那么一点点不一样的感觉。
作者:陈清怡 2018-3-10习拳小记:本次学拳是十大形特训的第十四周。和往常一样,到了源深体育中心的时候,储教练已经开始指导同学们练拳。于是和早来的同学一起练习,其他同学也陆陆续续,前后脚的到来。王钧已经差不多有2个月没见了,突然看见就在边上练习。又看见有人在楼梯边压腿,原来是朱全弟理事长,不禁喜上眉梢。 和往常一样,大家练习,储教练逐个指导各自的动作。我这次是“收势”,因为上次小凌老师说收势还要练习,除去手腕要指,前后一线的问题外,感觉还是有很多问题,不是很清楚,特意请教储教练。储教练指出 (1) 收势反手回打,除了横扫的劲之外,还有一股前冲的力。 (2) 收势从猴束蹲到虎扑出去,我的身体都是直挺挺的。猴束蹲是要含的,虎扑出去发声后,身体也不能直挺挺的,应该是前倾的。见下图。
(3) 看前面也不是抬着脖子看前面,是抬眼看前面,头还是顶着的。真个形态要有斗的意识。 因为王钧很长时间没有来了,这次储教练特意一直在单独指导王钧进行十大形练习。朱理事长则在另一边指导大家打踩步。指出我打踩步的动作1和3的时候要注意腹部的“含”。听了理事长说的“含”,想到储教练说的前倾,然后看了理事长的演示,自己的理解“含”是指要具有透出去一下的能力。这样的话,(1)身体需要前倾于后腿保持一条线;(2)身体微侧呈现45度向前;(3)腹部要略微收腹;(4)动作3出去的时候,大腿和小腿的角度已经定好了,腿、身体和手臂是一起平推出去的。而不是脚着地之后,靠膝盖略微弯曲,往前顶一下,打个寸劲。注意以后发现自己以前弓步的膝盖可能都是过脚尖的。 这里理事长还专门指出,动作1的时候前脚内扣,很多同学踩步的时候都是把前脚往外撇一下,然后在打动作2和3,实际上这个转脚的动作是和动作2/3同时进行的,不是转完脚在2和3。这个要注意。 理事长点评现在我打的踩步还是“拙力”,特意问理什么是“拙力”?理事长演示了一下,和以前储教练演示的动作几乎是一样的,自己理解就是意识非常重的动作,人为的觉得要有股力打出去,是绷着的力,没有放松的力。那怎么松下来呢,就是一直打,打到你瘫在那里,没有力气去绷了,就体会到放松了。这个是要慢慢打出来的。 另外一个就是,我在一边练习穿拳的时候,动作3脚是自上而下跺在地上“砰砰”作响。理事长特意过来指出这个不对,和踩步的道理一样,脚不是跺在地上的,是脚跟贴地而进,而后脚掌落地的轻踩。脚跺的砰砰作响,对后脑不好,会震到的。 这次学拳,储教练征求我们意见,是不是再学一个新的招式,大家有些分歧,有的希望巩固,有的希望继续。最终按储教练的建议,继续学习一招“怀抱顽石”,因为储教练计划尽快能让大家学习十大形的唯一一个套路 — 四把。这就需要把“怀抱顽石”先学会。于是继续。(“怀抱顽石”的要点就不写了) 回顾本次学拳,东东的收势受到储教练点赞。郭博士的踩步则受到储教练和理事长一致夸奖,进步非常大,打得有模有样的。大家进步都很大! ![]() ![]()
作者:童金星 学拳小记2017-03-10 在上一次的学习过程中,老师指出我的收式动作有误。经过一周的练习,在这一次训练的时候请师兄们帮我看收式。 最后踏出的那一步完了之后,一旁的理事长就指出了我的问题: 一是架子太散,用理事长的话说,“打的乱七八糟的”;二是落地震的太厉害,容易伤身体却不容易出功夫。 随后理事长借此给我们讲了昔日卢前辈的典故,在武术交流会上其他师傅打拳噼啪作响,霸气十足!唯有前辈打拳没什么声音,结果打完一趟拳都没人鼓掌! 起落开合,没有声音,恰恰是对身体掌控的一种极致的境界! 前辈的故事,不由让我想起小凌老师的《内家拳与外家拳之区别》,深有感触! “然几经传承,拳术异化,成为表演之用。走上舞台,走向江湖。目的不同,内外之分随之产生。为表演、为搏名、为谋生、甚至拿来骗人,不足一一道来。” 假的见多了,见着真的反而觉得假了,昔日武林如此,如今更甚! 按我们中国人的传统去分析问题,无外乎“道”“法”“术”“器”四个层面。 我之前对所谓“内”与“外”区别心存疑惑,也探索许久不得解。我一直认为,所谓“内”,便是如心意拳这般,劲儿整,如猛虎一般,以身(躯干)带体(四肢),练久了身康(经络四通八达)体健(有力);而所谓“外”则可能只停留在体健这个层面。现在想来,暂且不说正确与否,我这种理解最多只停留在“术”的层面上。而且,有一点我不能说服自己,因为我所理解的“外家拳”中,比如拳击,高手跳跃步一样可以瞬间到对手面前进行打击,从这点来讲,“内”“外”并无分别。 文章里的一段话,解答了我的困惑:“也不难知道,內家拳与外家拳的区别与拳之刚柔无关,与拳之名称无关,只与学练者追求之目的方向有关。” 老师这篇文章,揭露了“道”的真谛!而大道至简,一句话便概括了“内”与“外”之区别:“內家即家內也,外家即家外也。在家內打拳,用得着给外人看吗?” 窃以为,老师以“内”与“外”之区别,揭露了“真”与“假”之区别! 按现在的话讲,“道”是客观规律;对“道”的认知,是世界观,对练拳来讲,世界观可以确定我们的最终目的;“法”是方法论,告诉我们是要“外”练还是“内”练;“术”是方法论基础上的技术层面的东西,便是我们一直在学与习的拳;而”器”是工具的选择,比如,我们训练场地的选址。 了解了正确的“道”,才能确定正确的“法”,才有了正确的“术”“器”,不至南辕北辙; 反而推之,在老师的正确指引下不断学习,才有可能去慢慢摸着“法”与 “道”的门!
作者:xiejianxiong 2018/08/10 源深体育场. 这次继续跟储教练习十大形.打了抡劲及龙吊膀请储教指导. 抡劲主要的问题是1式手贴身下插的时候,身体有前倾弯下. 储教练说,对敌的时候人始终要面对对方,所以打第1式时,一手在身体正中护住身体,另一手下插时,身体保持正值面对对方. 抡劲的转身不打会,特地请储教练做了专门的指导 龙吊膀第1式是前面的手隔挡对方,打的时候要有这个意识.然后打第2式时是腰转动,手臂不要动,膀时吊在那里,随身体而动. 抡劲和龙吊膀的第3式要主要重心在后脚,要有人坐在上面的感觉 后面再学了一个新的招式:怀抱玩石
第二式要注意双肘是顶在腹部的正面两边而不是两侧.第三是横向双手叠在一起向另一侧打出(虎扑双把是身体侯束蹲后直向推出)
[此帖子已被 xiejianxiong 在 2018/3/20 17:27:34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