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氏心意六合拳 ( http://www.lsquanyi.cn/bbsxp/Default.asp ) -- 心意六合拳论坛 ( http://www.lsquanyi.cn/bbsxp/ShowForum.asp?ForumID=5 ) --- 热烈祝贺凌氏拳艺24位同学拜肖力行老师为师圆满成功! ( http://www.lsquanyi.cn/bbsxp/ShowPost.asp?ThreadID=1021 )
作者:晓舟 热烈祝贺凌氏拳艺24位同学拜肖力行老师为师圆满成功! 凌氏心意沙龙 晓舟 2017年10月22日 热烈祝贺凌氏拳艺24位同学拜肖力行老师为师圆满成功!!!这标志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拜师全新模式的开创,它必将会给内家拳的正确传承,带来新的推动力,意义重大!
昨天(2017.10.21),在上海皇廷花园酒店隆重举行凌氏心意六合拳拜师仪式。 仪式上24名凌氏拳艺的学员向肖力行老师拜师。拜师仪式的易拉宝上绘制了肖力行老师的拳照及所有拜师弟子的头像,长联上书:学有名师,习有古师,承千载内家之术,凌门拳艺巍巍殿堂。教予群英,授予精英,传百年心意之道,武术奇才赫赫宗师。 肖力行老师,1950年生于上海,出身武术世家,祖父是前清名重一时的南拳家,父亲凌汉兴先生乃是心意六合拳大家,著有《心意六合拳艺传真》一书,为内家拳传承之圭臬。现年101岁,仍每天打心意六合水浪拳。 肖力行老师在解放初期曾跟随云集沪上的内家拳各派大师,如卢嵩高,杨基峨,叶大密,李道力,姜荣樵,海登,张长信等学拳练拳评拳,最终选定心意六合十大形,心意六合水浪拳作为内家拳的传承拳种。肖师深知十大形是内家拳之母拳,学好能探本溯源。水浪拳成拳时间最晚,是各种套路中最长、动作最多、最复杂、也是最精妙的,融合了各内家拳之长处,集内家拳之大成。若能将这两套拳融会贯通,两相印证,正确传承,内家拳的精华便得以更好的体现而不至失传。 肖师6岁学拳,16岁教拳,年轻时曾受聘为上海市第一家武术协会徐汇区武协总教练,弟子门人无数,培养了几代拳术教练。集50多年对拳艺的专研和深厚的教拳经验,致力于拳艺传承。 为拳艺传承,肖力行老师于2005年重新出山,圆满完成十年规划,培养了一大批凌氏十大形和凌氏水浪拳的资深教练。 为培养阶梯,于2016年设立凌氏拳艺井系分会,肖力行老师亲临指点,为内家拳传承培养青年精英人才。 今年7月份,凌氏拳艺井系分会会长柏伟磊代表全体分会学员向肖力行老师郑重提出拜师请求。肖师为国术后继有人、为凌氏拳艺的传承、为凌氏团队的发展,接受了分会学员们的拜师申请,同时,接受了部分凌氏心意沙龙老学员的拜师申请。这些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他们中,有各行各业的精英翘楚;有博士、硕士、也有刚读书的小学生;年龄最大的已过六旬,最小的才7、8岁;有跟随老师学拳四十年多的,有学拳十多年的,也有学拳一、两年的;有夫妻二人来学的,也有一家三口一道来学的。总共二十四份拜师申请书,无不饱含着学生对肖力行老师的崇敬之心,对凌氏拳艺的热爱之情,以及对拳艺传承的责任感。 拜师仪式上,由这24名学生向肖力行老师一一恭行拜师大礼。特邀担任拜师仪式见证人的是:凌氏心意沙龙理事长朱全弟先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新民晚报资深记者),凌氏拳艺教练储礼贵先生。晓舟主教练担任本次拜师仪式的主持人。 [此帖子已被 晓舟 在 2017/10/31 11:24:16 编辑过]
作者:晓舟 【拜师仪式结束后,肖力行老师发表了意义深远的讲话。谈话中,肖师对论语开篇的三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从一个武术家的角度,谈了自己的理解,十分深刻而独到,哲理清晰,逻辑性极强,古往今来未曾见也,非常值得大家认真学习领会!现全文登载】 我们的使命-----传承 在井系分会开班之时,我提出这次教学的要求,目的是为传承,方式是文武双修。时间是用三年,把大家培养成合格的内家拳教练。现在你们学会了全套水浪拳,取得了第一步的成功,向你们表示祝贺! 如何看你们取得的成绩。体质上增加了健康,精神上增加了神采,面目上呈显了瑞相,文字上有了长进。学拳札记,一次比一次写得好。进步速度之快,超过我的预判。这次各人写的拜师帖,又提高了一个层次,也为我们凌氏团队写下了丰富多彩,浓墨重彩的一章。拳术上学会了整套水浪拳,很不容易的。是你们学得努力,也是国燕、晓舟等教得认真,教的得法。我那时跟李道力老师学习,很少有同学会打全套的,大多数只会打上半套,以至于好多人认为只有上半套。 这次拜师仪式的成功,意义极其深远。做到了移风易俗,与时俱进。去掉了那些邀请所谓的名人来帮场、来填词、磕头等陈规陋习,开创了拜师的全新模式。当然能这样做,是有足够的底气的,不是我们,恐怕无人能及,24份拜师帖,各具特色。写出了各自的心声,无一篇雷同。也为你们以后拜师收徒提供了参照的平台。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所以为了做好传承,就需要做好文武双修。当时郭明虎博士就提出如何做到文武双修?好像不好做。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他想了,不想不可能提出这个问题,大家想了没有?其实拳术就是内在的哲学,非习者不能理解。它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哲学。这种哲学就是拳之道。现在你们经过学习,或多或少有些了解,还很肤浅。随着功力的提升,会越来越明白什么是文武双修,如何做到文武双修,如何触类旁通,互相促进。举个例子,或许会对你们明白文武双修有些启示。 我小时候凌老师教我读论语,照单全收,没什么感觉。内家拳一以贯之,以简御繁,哲理清晰,逻辑性极强。只要哪里没一定的逻辑,或逻辑混乱,就有问题,就知道不对了。拳就是一个修炼的过程,一个自学的过程,一个不断质疑而提高的过程。到了年轻时,通过练拳有了体悟。知道拳不虚动,动必有由。非如此就无哲理,就是散,就不是拳而是操。武化是最质朴的,以此促进自己的文化,可以去伪存真,拨乱反正。 再读论语第一章第一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看了所有的解释,没一个经得起质疑的,基本都是牵强附会,望文生义。三句话解释的毫无关联,浑身不得架,没有任何逻辑概念,孔子会说像他们解释的话吗? 用内家拳一以贯之的哲理来领会这句话,就可以寻找到孔子说的原来的意思,弄通了就会有领悟,内心的感觉完全不一样。我们先看“悦”和“乐”二个字,书上对这二个字的解释基本没什么区别,都是愉快。其实这里差别很大,没有差别,孔子为什么不用同一个字呢?“悦”是发自内心的愉快,所谓“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是一种精神上愉快的期盼。“乐”是理智告诉自己应该要快乐,内心是不愉快的。先放一下为什么是不愉快的,讲下去就会明白。现在来看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普通人能做到的吗?如果大家都能轻而易举地做到,还用得到孔子来说吗?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如果这是自然而然的乐,在惜字如金的那时,孔子会说这句多余的话吗?用得到慎重其事,一本正经的记下了吗? 我们再来看一下什么是“朋”,古时同学为“朋”,同志为“友”,朋和友是不一样的。试想一下,你和同学们都是很要好的吗?要是一个你并不喜欢甚至讨厌的同学远方来,你要放下手头的事,引来送往,还有热情招待,口袋里又没多少钱,心里乐得起来吗?所以内心是不乐的,是为了同学的友谊,为了让你这个朋高兴。你在道理上应该乐,这是待人接物应有礼节,这就是悦和乐的区别。 再看最后一句“不亦君子乎?”的“不亦”二字,就可以领会到,前面二句,省略了“君子”。把君子加进去,意思就明白了,也就能一以贯之了。完整一下这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君子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君子矣。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那是孔子对作为一个君子的起码标准,所以放在第一章第一节。这样解释就把三句话联系在一起了,这种理解就感同身受。学问之道无它,唯求自己心安。文武相通,其理一也。 唯有这样,有具体的对象,有具体的体悟和领悟,我们学习文的也好,武的也好,理解就不会有偏差,传承也就不会走样。也就“能好人,能恶人,”评价也就有了标准。 现在和拜师的同学说,从今往后,我和你们亦师亦友了。为何是这样呢?刚才说了,同志为友。教你们拳是老师的职责,是师。传承是我们共同的志向,是友。现在开始你们可以有我的电话、qq、邮箱等和我直接联系的方式。需要的话可向国燕、晓舟要。 这里说一句题外话,我和你们亦师亦友,我可以这么说,你们不好说。外面有些所谓的名家名师,说自己和老师亦师亦友,不太好。我们尚武崇德,这样说话,德是不够的,要注意。以后你们可以用这句话,前面加上,我老师说和我亦师亦友。不是自封的,这样说就符合礼制了。 看到大家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感谢大家对我的信任,但也忧心忡忡,倍感重任在肩,用一句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压力山大”。为师职责,传道、授业、解惑,仅此三项而已,自感信心满满,毫无问题。而为父职责,要关心诸位的生活、工作、学习,教育等等。恐力有所不逮,难以胜任,只能尽力而为。先给你们打个招呼,不到之处请大家体谅。所以以前一直婉拒拜师,是担不起这个责任啊。这次对你们有所寄托,有所期盼,要你们日后有所作为。同意拜师要求,是为了心意拳更好的传承,和大家共同担负起历史重任。 这次我把拜师弟子,分成三类;学了一,二年的21位同学为入门弟子,栾兆怀、吕文发为入堂弟子,王国燕为入室弟子。为何要分资质?就是为了传承。以前所谓的弟子,要供奉老师。入室弟子不但要学好老师的拳,学好老师的精神,还要供养老师。现在这些都不需要,那为什么还要分类呢?就是为了更正确的做好传承。 任何一种传承都需要“立德、立功,立言。”现在真正的内家拳已经到了岌岌可危,这对我们来说,更有其历史的必要。大家的拳都是我教的,功夫是不一样,打出的拳就不一样。理解程度不一样,说出的拳理也就不一样。现在大家应该看到这一点了,每次的小记,会对我教的拳,讲过的拳理,进行描述和理解,放在一起,各人之间参次不齐,常常还是矛盾的,好多是对我原有意思误解的。那后来者看了,究竟是谁讲得更正确呢?如何来区别呢?向谁学习呢? 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告诉以后的爱好者,谁表达的意思更正确一点而已。孔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拳是一种功夫,是一种艺术,我现在不定下标准来,一定会给后人造成混乱。都说是我教的,都说自己是正确的,那究竟谁是更对呢?就像我现在定下,谁是助教,谁是教练,谁是主教练,谁是老师一样。级别越高,教的拳越好,领会的精神更全面,感悟更深刻。 既然进行了分类,那就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入门的标准一;学习满一年。二;学会基本拳术。 加注一下,入堂标准,如有杰出者,可以提前。其它二个标准不可改动。(想想为什么吧,理解了会对你们练拳有好处。) 这次寄语有共性,也有个性。虽然是对个人的,能都看明白,对诸位都有益处。为此,如果有人对自己的寄语不太明了,也可能我没表达清楚。可以个别问我,也可以公开问我。 感谢会长、王钧、东东和大家为这次拜师付出的努力!尤其感谢晓舟、达达、清怡、赵丹等没参加拜师的人所作的贡献!也感谢全弟和礼贵的见证!谢谢今天所有的出席者!再一次请大家牢记我们的历史使命,传承!传承!传承! 谢谢大家! 肖力行 2017年10月21日 [此帖子已被 晓舟 在 2017/10/23 12:09:41 编辑过]
作者:晓舟
![]() [此帖子已被 晓舟 在 2017/10/24 9:55:25 编辑过]
作者:于一碧诗 拜师答谢词
尊敬的肖力行老师、各位来宾、各位同门:大家好!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凌氏心意沙龙理事会感谢各位来宾、各位同门来参加这次“凌氏拳艺”拜师盛会。在此也代表二十四名拜师学员对肖力行老师正式批准我们成为凌氏拳艺的门生,向老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今天拜师的二十四名学员,有1位是三十多年前跟随老师学拳的学生,2位十一年前进入团队学习的学员,18位这二年进队学员,此外还有我们亲子班的三个小朋友,24名学员年龄从7岁到69岁。四代学员,一起拜师、传承拳艺,继往开来。 几个月前所有拜师学员一一向肖力行老师提出了拜师申请,心心念念,今天大家终于得到了期盼已久的回报,这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时刻,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每个学员收到了老师为他精心撰写的寄语,每一份寄语凝聚着老师对学生的嘱托和期望,它是鞭策、是警示,是我们每个学员的努力和追求的目标。每一条寄语量身定做,它适用于每一个学员,它是老师几十年来文武双修的体悟和总结,闪耀着睿智和武者精神,每一条寄语对我们都弥足珍贵。 二年前,我们井系学员抱着不同的心愿加入团队,有怀着儿时的武侠梦前来学拳的,有为强身健体而来的,有追求修身养性寻找名师前来的,有带着儿女感受中华传统武术和传统文化的、还有一家三口一起来学习的,也有每次从南京、无锡赶来学拳的,更有远在福州,通过视频远程教育学拳的,他们都是社会的精英,有着各自的人生目标和追求。一年来我有幸受命担任他们的水浪拳主教练,与其说是教他们,倒不如说是跟着肖力行老师学习如何系统性的教拳,如何循序渐进个性化的指导。老师制定的课后写小记,课间提问题的教育模式,有效的提高同学们的学拳兴趣,营造了良好的学习互教氛围,大家拳艺进步显著。老师风趣幽默,通俗易懂的解答,解开了大家心中的各种对内家拳的误解,每一次学拳问答成了大家的期待,凌氏拳艺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大家,大家受惠于老师文武双修和博大精深的同时,更感动于老师为传承的无私付出和宽容胸怀,为此生能拜得名师而庆幸。 这一年里,肖力行老师对我们亲子班的培训,亲历亲为,从“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到木兰辞的解读,令大家耳目一新,纠正了过去颠倒的错误观念,受益匪浅。老师与其说是在教育孩子们,实是在教导我们大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看到大人们拜师,亲子班的三个小朋友也不甘落伍,纷纷要求加入拜师的队伍,亲子班在晓舟主教练的指导下,十大形、水浪拳也学得有模有样,看到他们也让我们看到了更多希望。 一年里,同学们的精神面貌都有了很好的改观,小记越写越精彩,这次的拜师贴,更是道出了每一个学员的心声,从他们身上让我也学到了许多。 十一年前,我有幸加入凌氏团队,跟着肖力行老师习武学文,一日无间的修炼,不仅让我重新找回了健康,更让我重新思考了人生观和价值观,用“脱胎换骨”来形容也毫不为过。十一年里,老师对我的培养可谓用心良苦,授拳艺之余,又授为师之正道,引导我文武兼修。健康的身体,给我带来了充沛的精力,工作上也获得了不菲的成绩,十多年里更被老师不辱使命的责任感和“士不可以不弘毅”的价值观深深打动。老师在圆满完成十年出山规划后,为了培养年轻人,为了内家拳的传承,不顾自己年近七旬,毅然再花三年时间来培养年青学员。 这几年来我一直梦想着能通过一次正式的仪式,成为老师名册上正式的弟子,今天的仪式也终于圆了我的夙愿。跟着老师文武双修、做好传承,带给我的快乐和满足,是唯一的了。 抚今追昔,感慨万分。除了无比敬佩老师精湛的拳艺,精爽的拳理,还无比敬佩老师高尚的德行和操守,相处越久,感触越深。老师2005年出山,制定十年教拳规划,此后为了教拳,每次必到,没一次迟到早退,放弃任何出游和其他应酬。为了学员能加快学习,和保存团队的种种历史性资料。不但放下自己公司的生意,还自己掏钱给团队买了摄像机和照相机。那时这些东西是很少的,摄像机到现在他一次都没用过,全是给我们大家用。以致当时不太了解他的学生,竟有怀疑老师有那么好吗?不但如此,这次准备筹建成立我们凌氏拳艺自己的公司,要准备出资人,老师说需要多少他来出资,其中十分之一送给全弟。只是表示一下而已,以肯定他这几十年来,为凌氏拳艺所作的贡献。其他人感兴趣欢迎入股。晓舟了解到老师的想法,说有她出资十万,九万送给老师,一万送给全弟。老师说不用,注册资金100万他来出,其中10万给全弟,叫我从他账户里划出100万,不要动,随时准备好。我觉得哪来这个道理,为了传承心意拳,老师付出的太多太多。所以我当时说了,注册资金全部我来,按老师的要求办,老师持股百分之九十,全弟持股百分之十。为了公司的发展,我再出资100万,不算原始股,免得有人以为我有其它意图。老师不同意,还是要按他的设想操作。并说还要规定,他的出资以后就一直归公司,以后谁来继承这个公司,就送给谁。我的一些朋友,知道了佩服得不得了,几个大款要捐款,老师说现在一个不要,到公司成立后,可以考虑。到那时欢迎他们入股,一起谋发展。 现在想想,为什么人家不能和老师比?除了他得天独厚的文武师承,无人可及;还有那时上海名师如云的环境和氛围,无处可寻;更有老师的学识和胸襟,超凡脱俗;否则何以能成一代宗师。有这样的老师,所以才有我们团队今天的骄人成绩,我为老师和大家骄傲!自傲! 今天的仪式典雅而庄重,简约而神圣。在感谢老师的同时,也要感谢为举办本次活动的组委会。为了拜师仪式圆满举行,大家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使整个仪式新颖而不落俗套,本次活动将载入我们团队的史册,也是武术史上一个光辉的典范。它是我们团队发展的转折点,里程碑,我相信凌氏拳艺传承将由此而开启新的篇章。 各位同门,让我们携起手来,在老师的带领下,共同努力,为传承好祖国文化中的这支奇葩而努力吧! [此帖子已被 于一碧诗 在 2017/11/1 22:08:32 编辑过]
作者:刘侃希
|